中国人民大学改革博士后管理体系 给更多青年人才施展空间


“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对青年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加强以博士后研究人员为代表的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博士后工作的意见》,中国人民大学于近日正式印发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与我校联合招收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新办法推出“先锋博士后”岗位,希冀通过实施重点项目,改进管理方式,加大多元投入,强化激励保障,全面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和工作水平,推进学校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2024年6月学校印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等文件

一、重谋划,强化博士后工作顶层设计

学校高度重视博士后队伍建设,将博士后工作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实现博士后队伍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学科建设同谋划同部署。

全新构建高质量博士后岗位体系。学校紧扣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明确博士后新阶段发展定位,聚焦有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学校重大工程、研究机构和教师重大课题的需要,推动有组织科研,重塑博士后岗位体系,创新设立“先锋博士后”特色岗位,同步设置科研博士后岗位和与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岗位,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青年人才引进、使用和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着力健全高水平博士后工作机制。学校建立起多方协同、职责明晰、链条完整的博士后工作管理体系,健全博士后进、育、用、出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博士后的招收程序、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深化与省、市、地多层次交流合作,创新联合培养博士后工作机制,增强博士后培养工作效能。

二、显特色,创新博士后培育人大模式

学校博士后工作坚持以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为核心,注重做出“人大特色”、打造“人大品牌”。

全新推出具有辨识度的品牌项目。“先锋博士后”以优势学科、优势项目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秀博士毕业生,造就一批具有卓越创新能力、学术洞察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层次青年学者为目标,为学校发展储备战略人才资源。

依托高层次科研平台助力博士后成长。学校鼓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精尖中心、创新高地等研究机构招收博士后,搭建跨学科、跨领域交流合作的工作平台,引导博士后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抓改革,激发博士后创新创造活力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破立并举,进一步加强对青年人才成长规律、选拔标准与培养方式的探究与探索。

健全博士后科学评价机制。新办法坚持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根据工作实际和学科特点拟定具体出站考核条件,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程项目实施等不同类型的博士后,实行分类评价。

探索博士后培养多元路径。新办法强化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支持各学院(系)和研究机构组建导师组指导博士后开展研究工作。鼓励用人单位灵活制定考核条件,支持博士后开展高水平研究、促进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推进高效的产学研融合、参与授课和指导学生,持续正向影响博士后的科研创新思维培养和成果产出。

四、强保障,营造博士后成长成才氛围

全新的博士后管理体系注重优化保障激励结构、搭建发展晋升通道,厚植青年人才竞相进步、成长成才的沃土,进一步提升博士后获得感。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学校坚持以岗定责、以责定薪,切实提高“先锋博士后”和“科研博士后”年薪待遇。对入选国家博士后研究人员资助计划、国家博士后重要专项的人员年薪予以适当上调,同时鼓励学院(系)与合作导师根据博士后综合情况给予一定额度的配套资助,着力形成既有人大特色又有竞争优势的博士后岗位薪酬体系。

注重匹配人才发展需求。学校已形成“5+1”人才体系布局,针对优秀青年人才设置青年英才岗位,为博士后出站人员提供多元化的职业选择空间,使其在不同成长阶段都能获得适应其发展的政策支持,真正实现工作有条件、成长有平台、发展有路径。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继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博士后工作,着力提升博士后制度吸引力和竞争力,激活青年拔尖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开创新时代博士后事业发展新篇章,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